以下线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进行调整。咨询电话:0531-82907878 联 系 人:李丰廷
日程安排:
实地调研:莱芜房干村(约60分钟)
参观房干精神展馆,了解了房干村开山治水、开办企业、富民强村、绿色引领、生态发展的艰辛历程。 了解 “房干房干、贵在实干、艰苦奋斗、大干大变”的房干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感受共产党员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感受房干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实地调研:莱芜709文化产业园
从“百草园”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剧变”、小三线纪念馆
实地调研:山东省工委旧址陈列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45分钟)
实地调研: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约40分钟)
利用山楂产业让当地村民从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观摩点简介
莱芜房干村简介
40年前,莱芜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房干村还是一片荒山。40年来,房干村筑路修渠、绿化荒山、调整结构、发展旅游,两万亩山林满目绿色。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334.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参观房干精神展馆,展馆运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房干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我军重要的根据地和指挥中心,为保护革命力量、支援前线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房干村民为了祖国的解放,出生入死,立下战功。遭遇战争的劫难,解放初期的房干已是满目疮痍,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了改变命运,房干村人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几十年大干苦干不停步,战天斗地“治穷根”。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他们植树种草建水库,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他们修路建厂搞旅游,把“穷窝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房干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房干房干贵在实干,艰苦奋斗大干大变”的房干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所有人。
1998年起,村里先后开发了九龙大峡谷、梦幻情人谷等十大景区、上百个景点,把房干打造成了4A级景区。如今,每年50万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旅游收入突破亿元,房干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绿色发展到生态红利,房干人用“苦干实干”的房干精神,诠释了“生态发展”与“产业发展”的亲密关系,描绘了一幅“绿水青山”的小康画卷!
莱芜709文化产业园:从“百草园”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剧变”
莱芜709文化产业园位于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以709印刷厂旧址为基本依托,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一排排遒劲苍翠、数十米高的水杉树和苍翠欲滴的青松左右矗立;光与影交相呼应下,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内演示着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莱芜大地上“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艰苦奋斗故事;曾经上演无数红色电影的影院正在变身红色党建培训会堂……
山东“小三线”纪念馆是在原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在那个备战备荒的艰苦年代,那里先后印刷过第四套人民币、高考试卷、中小学教材等重要物资。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影像,把大家带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再现了当年成千上万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背起行囊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度春秋的感人故事。
山东莱芜小三线纪念园(馆)是莱芜市建设“红色记忆系列展馆,打造党员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709厂旧址为基本依托,以17号厂、15号厂、674厂、701厂、9363厂等为内容延展,以资源互享、友好互动、各方互利为合作建设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省内外影响力的的复合型、多功能的党建活动基地、传统教育基地、影视科普基地、工业遗址旅游基地。
709厂旧址,即原山东人民印刷厂。1970年9月,山东省革委政治部以(70)第85号文同意省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建厂选址在莱芜县高庄公社塔子村附近,为省出版总社书刊战备印刷厂,为保密起见用代号“709”,当时称为21号信箱。1972年9月,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搬迁到山东人民印刷厂,1973年5月份初步投产,1974年10月整体工程竣工验收。该厂总占地123亩,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为生活区,建有家属楼、单身宿舍楼、食堂、影剧院、学校、幼儿园、澡堂、卫生院等设施;西院为生产厂区,建有行政楼、生产车间、原料纸库、车队等设施,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
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由序厅、翻开记忆、风雨如磐、战略后方、家国情怀、岁月如歌等六部分,运用了沙盘演示、幻影成像、电子触摸屏、大型半景画等展示手段,再现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按照中央指示,山东开展的以备战备荒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小三线建设过程,以及小三线建设的重大历史贡献。通过现场教学和实地体验,让学员全面了解山东小三线的建设背景、过程及重大意义,深切感悟以“听党召唤、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实干”为主要内容的小三线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员增强大局意识、忠诚意识和奉献意识。现已成为山东省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小三线”建设的专题纪念园区。
山东省工委旧址
在牛泉镇鹁鸽楼村,有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建筑风格的二层小石楼,南北长5.6米,东西宽4.8米,高7米,坐西朝东,一层一门二窗,二层四窗。这里就是刘仲莹故居,也是山东省工委旧址。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4.12”“7.15”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形势和党的事业面临严峻考验。从1927年6月山东省委成立至193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10余次遭到破坏,主要领导更迭19次,其中,9位主要领导先后被捕,4任惨遭杀害。1933年12月后,全省各地党组织失去统一领导,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生死紧要关头,以时任莱芜县委书记刘仲莹为代表的莱芜共产党人,在四处寻找党组织无果的情况下,经由莱芜党员刘莱夫牵线,与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取得了联系,二人毅然商定在云台山下的鹁鸽楼村建立中共山东省工委。
从此,省工委担负起了代行省委职责、恢复党的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重任,为此后山东省委恢复重建、全省党组织发展和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可靠的组织基础,被党史学者评价为“继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山东第一个党小组后,山东党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山东省工委旧址(刘仲莹故居)开放两年以来,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深厚的革命情感、鲜明的教育主题,发挥了在党性教育、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先后接待包括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在内的各界人士每年不下5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省直机关党性教育基地,被省委组织部列入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名录。
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
互联网创业的生态圈、优美的人居环境……位于莱芜市莱城区一隅的牛泉小镇拥有着神奇魔力,让年轻创业青年和来自各地的考察团,对这个 “乡村特色产业小镇”趋之若鹜。沿着美丽的乡村公路,穿过一片农田, 牛泉镇的山楂之恋风情小镇便映入眼帘。这个弥漫着山楂香味的小镇,因 “农产品+旅游”的特色发展模式而声名鹊起。
山楂之恋风情小镇充分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资源,围绕山楂和浪漫两大主题,挖掘山楂树风情、温泉养生、水乡田园等文化内涵。牛泉镇经贸办张峰主任说说,以旅游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乡村发展是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自然产业加本土资源产业的融合是小镇繁荣的最大特点。
牛泉镇拥有独特的土地资源,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平原交错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该镇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丰富,特别适宜发展高端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功能;发挥了乡土情怀、精神家园的文化功能;发挥了慢生活、休闲养生的居住功能。
家住牛泉镇的老张师傅亲眼看到,因为小镇建设、创业青年集聚,小镇周边原来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变成了环境宜人的绿道、公园。“不仅是硬件上的变化,原来这里没人气,现在牛泉小镇集聚了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带来了气质上的根本改变。”牛泉镇不光人才集聚多,而且景色优美,让小镇当地百姓、创业者和观光游客共同享受到了诗意的田园生活,获得了更优质的生活体验,生态宜居性明显提升。牛泉的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将是莱芜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典范。她将紧跟新时代脚步,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宜居特色小城镇。
“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如何利用山楂产业让当地村民从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的呢?
1、经过深入调研,决定以山楂产业为支撑,将多而杂的山楂品种减为以“小红星”为主的特色种植。延长了山楂产业链,增加了山楂附加值。
2、万邦在村里建产业园,让村民熟悉山楂种植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实现了山楂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程标准化。
3、多方融合,政府配合+企业主导+村民参与,实现村民创收
4、莱城区投资两亿元修建了一条环山旅游路来发展南部山区旅游,而项目则靠近环山旅游路开发,增加了项目地的交通可进入性。同时也盘活了闲置村屋,开发住宿业,设计了多种拓展、山楂农事体验等农事旅游产品,实现了三产融合。
咨询电话:0531-82907878
联 系 人:李丰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