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摩路线
线路10:观长清大峰山、魅力双泉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以下线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进行调整。咨询电话:0531-82907878 联 系 人:李丰廷


日程安排:

实地调研: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60分钟)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心广场、大峰山革命陵园和中共长

清县委旧址、党员政治生活馆

实地调研:地道药乡魅力双泉村(120分钟)

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中药材科普园、中药科普馆、扁鹊养生苑、锦鲤文化小镇等

 

观摩点简介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简介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济南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济南市长清区。济南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2018年3月开始建设,2019年4月25日正式揭牌投入运行。大峰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山东联系延安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是培养党政军干部的红色摇篮,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熔铸了“信仰如山,一心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峰山精神,被誉为”泰西的延安”。

基地所在的大峰山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森林公园,因其山势围合,三面峭立,曲如列屏,形若箕掌,顶峰高而大,故得名大峰山。大峰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津浦铁路以西,黄河以东,曾是中共长肥平县委驻地,在泰西八县(泰安、肥城、长清、平阴、东阿、东平、汶上、宁阳)革命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23位将军曾在此战斗,400余名地师级以上党政军干部从这里走向全国,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大峰山为中心的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山东省现保存完好、进行革命历史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当年中共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牺牲奋斗为人民、公而忘私为人民、忠诚担当为人民”这一主线,济南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高标准打造了“两馆一广场一园一旧址”,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了大峰山革命根据地中心教学点(占地30亩,由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心广场、大峰山革命陵园和中共长清县委旧址、党员政治生活馆五部分组成)和红色南黄崖、刘成德事迹展览馆、马套村、西李村等17个现场教学点,全景展示了战争年代、建设时期和新时代长清党政军民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忠诚为民担当,砥砺奋进前行的壮丽画卷。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按照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及发展壮大的历程,展厅共分为“泉城播火,光照长清;国难当头,浴血抗战;同仇敌忾,共筑长城;坚如磐石,迎接曙光;奋起自卫,欢庆解放;遍地英雄,不朽丰碑”六大部分,每部分分为三个单元。

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在大峰山牺牲的革命烈士有1700多名。在长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他们聚成一团火,树起了英雄的红色基因,也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巍巍大峰山,铁血铸英魂。济南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自建成开放以来,共接待省、市、区(县)各类党政培训人员18.6万余人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形成了具有大峰山鲜明特色的教育品牌。收藏、展示和传承红色记忆,激励我们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长清区马山镇双泉庄村简介

双泉庄村位于长清区马山镇东北部,因村内有双泉命名。在合作社的统一引领下,经过多年探索,不足200人的小山村,近年来因中药材产业成为省内外远近有名的道地药乡,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

一、合作社+产业,走出产业振兴路子

结合村周边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的优势资源,确定了“依托村庄丰富的药材资源,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全村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于2010年成立了济南市长清区军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中药材的种植、收获、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建起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发展中药产业。园区投资3000余万元,种植丹参、栝楼、铁皮石斛、木瓜、百合等二百余个优良品种,核心区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辐射带动了全镇及周边德州、泰安等地药材种植4万余亩,与菏泽步长集团、安徽亳州药企、日照莒县饮片厂等数家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订单式”模式为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强保障。为拉长产业链条,合作社修建起药材仓储及烘干车间,购进烘干设备、切片机、包装机等,制作了丹参茶、菊花茶等饮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解决村民就业15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余万元,探索出合作社引领村集体发展的成功模式。

二、合作社+技术,走出人才振兴路子

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科院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由单一的药材种植、产品购销,向技术管理、人才培养转变。合作社与山农大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聘请教授驻村长期对社员跟踪服务;聘请山东农科院知名教授担任技术指导,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育种效益;每周组织社员定期学习,提高种植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学习、培训活动,合作社成员大部分成为药材管理的行家里手。如今,双泉庄村已销售丹参、射干、栝楼等中药材种苗1300多亩,村里有技术、有劳动能力的人被派上用场,60多岁不能外出打工的人做起了指导老师,跟随种苗运送车辆到客户基地进行指导,解决了村内100余人就业,昔日没有赚钱能力的老人成了药材专家,不仅有合作社分红,更是吃上了“技术饭”。订单纷至沓来,合作社吸收了周边村庄百姓的加入,将双泉庄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种子种苗集散地,实现了村内专业人才的振兴。

三、合作社+党建,走出组织振兴路子

双泉庄村全面推行“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由村“两委”干部带头,依托已经成立的军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度提升。合作社运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党支部书记任社长,村内年轻党员担任常务理事,负责运营。合作社发挥信息渠道广、技术力量强、人员物资足的优势,全面打造社员信息共享平台,将分散的小农户种植聚集成规模化发展,建立起良种示范园、药材种植区、生产加工区等园区,村民入社分红,村集体、村民收入明显提高。“马山瓜蒌”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全省唯一的丹参“GAP”认证,填补了省内空白,实现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同时更实现了村民的致富增收,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多次被评为长清区优秀党支部、红旗村,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四、合作社+旅游,走出文化振兴路子

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来,村民、村集体富起来,如何提高中药产业知名度、实现产业的持续增收,王庆柱作为合作社社长,借着马山镇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将目光放到“以中药产业带动乡村游、以旅游发展反哺产业振兴”的路子上。村内中药产业园区内的硬件配套设施做起来,丹参园、百合园、木瓜园丰富起来,“双泉庄特色农家乐”建起来,“旅游公厕”高档起来,中药养生游路线规划起来,作为省内少有的中药养生体验游实现了一炮走红。为了实现与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的融合互动,顺利引入了“泉城锦鲤文化小镇”项目,投资25 亿元打造以锦鲤为主题的特色农业文旅项目,着力于世界级锦鲤文化产业兼顾中药材、木鱼石、农业等原有资源,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如今,锦鲤养殖体验区正加快建设,将利用三年时间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靓丽样板。有了丰富的中药文化支撑,有了泉城锦鲤文化小镇的项目支持,有了双泉庄村发展规划的蓝图总领,双泉庄片区的乡村游越做越红火。

五、合作社+生态,走出生态振兴路子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坚持科技兴农、产业富民,加快村容村貌提升,修公路、兴果园、搞大棚、建水厂、种药材、做园区,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成为全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按照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硬化了5000米进村路,修建了1500米环村公路,建设沼气池80个,太阳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安装了太阳能路灯70盏,建设扁鹊文化广场2800余平方,幸福院、文化大院均建设完善,施道路亮化、村庄美化,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打造出“村在山中、院在园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新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中药材产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绿水青山在这里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曲调在这里全面奏响。

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泉城锦鲤文化小镇、扁鹊康养小镇相继落户,这个曾经的“光棍村”“落后村”,成功逆袭为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山东省林下经济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济南市生态型美丽乡村。

双泉庄村无疑是马山镇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中的一滴水珠,映衬出一个以农业为主、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乡镇转变成全市第一个拥有全域发展规划乡镇的过程。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

咨询电话:0531-82907878

 系 人:李丰廷



 
技术支持:老干部之家杂志社新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31-82907878